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不创不青春
我有一个哥哥是上一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开始以后的最早一批创业者之一,他就是不听话、自己折腾的典范,差不多在我记忆的家庭与亲友语境里面,就是一个反面典型——整天在外面跑市场,没完没了做生意,跟谁说事来往都要签个协议,一不小心就会听说他亏了一笔。我们有很多方式度过与使用我们的青春,我们可以做一个乖乖的大宝宝,听爸爸妈妈的话、向老师学知识、在老板的领导下从事规范的工作;我们也可以特立独行,独来独往,有一技之长,靠自己的专业能力做新一代的自由职业者;当然也可以领头、参与或者跟随创业。
 
创业这件事情,在过往的多少年里都是小众甚至是例外行为,创业者不是我们中的传说就是我们中的另类,因为在历史上创业是与高成本、高风险、高付出联系在一起,它当然不是家长们、老师们与大部分习惯了中庸与秩序的尊长们的优选;但是今天互联网与服务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创业门槛的高度、创业机会的分布密度与创业资源寻找的容易度,这样创业也越来越变成为一种大众与常见的行为。
 
青春是个美丽的名字,它富有想象力、激情性、可塑性与创造性,我们每个人的青春不只是一个静态的年龄段,最重要的是一种发展的状态——我们是开放地学习、模仿、追求、确定目标、尝试、练达,还是封闭地被训练、听话、被安排与被代表;我们是按照爱我们或者管我们的尊长的意见,把我们自己整成一个他们心目中的典范,还是成为一个我们在自己的探索与行动中发现的自我、一个在不断交往与服务中更加对人设身处地的大我、一个有团队意识与实践经验的管理者与一个创造了超越自然人的法人领导人。
 
我们按照小我、大我、团队、组织、社会作为一轴,把发现、准备、启动、成长、练达作为另一轴,来把我对于自然人与法人在创业进程中的成长需要与发展要点,分布在这两个轴构设起来的四个象限里面。这个架构,体现了我们扩展自我、建造组织的创业征程,是对于我们的塑造,也是对于更多的在我们组织框架中的人的塑造,也是对于与我们以不同的方式接触的人的塑造,创业型的塑造方式总是那么充满神奇与魅力。
小我是人生的起点,过于自我当然不好,但如果连独立的自我都没有就一切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必须形成并且表现出那个不同于父母、师长、朋友的人格,而不至于形成人格分裂与压抑;大我不是说随大流,而是包容与体验其他人的需要,从而让我们成为更有同情心的自我,这样我们就可以自然地成为影响与带领其他人的人。
大我会在链接过程中形成——链接产生可能性,通过和其他人的链接产生关系,通过共同的行为经验来形成,交往本身会改变我们和其他之间连接的模式;在大我基础上形成团队,团队有分工与协作,再弱的团队比个体强;而进一步的,团队演化为组织,组织的治理结构与资源整合能力,使得它在社会上成为更可能凝聚大的能量的新单元,所谓法人。社会实际上是由成熟的组织支撑的——在我们的社会中真正控制关键权力的不是个人,就算成为大我也控制不了大的社会,社会的控制是由组织形态来实现的。
总结五句话,人生要在早年的时候成为独立的小我,小我要在不断跟其他人接触和关怀的过程中间孕育大我,大我要落地、操练,形成你参与和主导的团队,团队要发育构建成为具有行动能力的组织,我们就能有更大的话语权去影响社会和社会本身的变迁。
因此我们的结论是,组织化就是创业的核心。那么我们要搞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呢?我们要在自己有感觉的事情上聚焦我们的资源,实现组织创造,这就需要我们去发现自己的创业点。人本来就有最精密的感受程度,最敏感的心理,重点是在于你要足够理性,把你的身体机能、你的细胞、你本来有的感知能力调动起来——我们找的只是那一个点。
 
我们不是要简单的拥有全世界,因为所有人的事业都要从一个点开始,所以为什么我们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即使能整合很多资源,还是需要落在一个点上,才能出成果。然后在这个点上准备,准备团队、准备发展条件、准备领导力、准备行动意识,并且选定一个点去启动我们的事业长征。
实际上我们今天很难说啥时候我们就完全准备好了,因此边干边学是很重要的,在纠错中前进。其实大部分成熟的模式,是进化出来的,事物发展的周期越来越短,很多事情在快速变化,我们要开放性地成长。我们是在社会形势的发展中间学习适应和成长的,然后通过反复学习成长来达到练达的程度,不断操练达到成熟的水平。我们的目标是创造,创造不是一个想法,是实际行动的结果和成就。
我相信青春的能量与每个人所具备的潜力,你的创业尝试也许成功,那么你可能站在自我认同与与社会认同的中心,但即使不成功,创业历程所带来的另外一些方面的报偿足以补偿你在某些方面的失落。
 
创业中,没啥失去的;创业中,你的斗志创新;创业中,你的青春常在。
 
本文来自袁岳微信公众平台,请扫码关注
袁岳 | 不创不青春 

0

话题:



0

推荐

袁岳

袁岳

1800篇文章 8年前更新

1992年创办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任董事长兼总裁。社会活动家,为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中心、中美贸易全国委员会、英国牛津大学、日本《日中经济新闻》等机构提供讲题。同时担任《中国经营报》、《财经时报》、《商务周刊》等多家媒体的专栏作家和主持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客座讲授,学院发展战略顾问;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MBA兼职导师。第一财经频道《头脑风暴》节目主持人。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