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意思需要透过符号与媒体被其他人知晓。在这个意义上人类发展史可以看成是沟通史。从我们最早阶段先知式的告知,到权威式的命令,到倾听基础上的决策,到更为平等的对话,人们经历了信息与知识由垄断到分散的发展,而在互联网时代终于进展到了接近于信息与知识对称的时期。这种对称,不只是人们拥有的信息总量意义上的接近平衡,更是获得与扩散信息工具的更为开放与平衡。于是,人们不只是各自有自己的信息获得能力与立场立点,更有了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讨价还价与自主选择的更多的依据与筹码。
对话,在威权意义上是一种姿态,而在平权意义上是一种常态,它让互动这个词变成了一种强烈的具有双方参与特色的社会行动甚至社会美德。而交互这个词,代表了这个词则代表了互动的新水平:密集而经常的对话,对话方均可以积极主动推进的沟通,超越两方而包含了更多方的对话场景,甚至这样的对话包括了层层叠近或者深度渗透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交互让消费者洞察或者公众意见透视,直接在公共化的过程中去实现,它不是坐而论道式的自说自话,也不是装模作样式的思想工作,而是在信息的实在而充分的交换中的彼此影响与塑造,最终交互的结果意味着影响在不知不觉中就那样实现了,或者明确而充分地冲突与辩驳了,是或者不是,交锋或者共识,不是基于不对称的操纵,也不是基于强词夺理。
这个可能性实现的关键载体在于互联网的存在,在于一个较少限制性与预定性的空间的存在,在于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社群的存在,在于互联网交流规则与新社会文化规则的存在,因此交互如果在传统的媒体或者载体上,那么就很难同时拥有获取信息、快速交换、多媒体呈现、社群参与的可能,这让我们感受到互联网在交互能力的塑造中不只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赋予能力的驱动器与生态模式的养成器,还是一种用于形成与提供适合互联网环境的产品、服务、政策与工作模式的工作系统。所以虽然不能简单地把互联网看成是一种好用的工具,但基于互联网的交互行动是有一系列有价值的工具箱与方法论的,这样的工具箱与方法论塑造了新的专业工作能力与知识服务形态。交互是互联网化的结果,也为互联网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做一代新型的交互群体吧,让我们成为交互先锋吧,我们不是在拒绝交互中衰退,就是在交互中进化,我们为何要拒绝呢?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