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喜欢做的测验就是到一个地方,就问你们中有多少人希望更好的服务,又有多少人愿意自己去为人做更好的服务。在这两问中,前者在各个地方都接近100%,而后者的答案从1%到30%不等。两者比反差小的地方服务资源更多,受到欢迎的几率也更大。以这个为标准,我发现在服务型企业这个反差小些,在非名牌大学这个反差小些,在小地方这个反差小些,在公益组织这个反差小些。大家都可以这么测一测,然后反思下这意味着什么。
女性在服务表现中整体好于男性,她们不只有爱,而且有爱而做,所以她们是做爱的集中体,她们不只会在乎精细,而且她们会很有耐心地婆婆妈妈地去表达提醒,正因为如此女性用耐力与行动成为服务型组织中的领导者、或者领导的领导者。在我看来,女性权力的上升与一个地方服务性程度成正比。服务革命的时代,是女性化很有价值的时代。
还不是很多人意识到屌丝的价值,由衷地。今天我们要服务屌丝,也要与屌丝成为亲密的合作者,因为他们是新一代的服务对象与服务者,在不远的将来他们就是中国的新中产,代表最活跃做有新鲜感的新消费与社会行动群体,今天不去服务屌丝,明天屌丝就与你无关。
做到服务很难么?也许,但我在回看一个半世界以前的张謇,在他身上看到了服务化如此浓缩的人格。那个时候他创立的187个企业与350多个社会组织,大半可以归为服务组织的范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清末状元,他试图去体会与实现人们中正在兴起的新的要求,努力用新的模式去增广效率与实现新的生产能力,并且为此而孜孜不倦地营造崭新的价值链与培养相应的专业人才群体。正如吴晓波说的,回看今天人们的作为,我们不是比他做得更强,而是做得比他还不如,不如得多。
我想,不是所有人能成为服务革命时代的弄潮儿的,但是会有人会这样。在我们中是有在人格上非常喜欢做服务的,也有在技能上擅长做服务的,还有在兴趣上因为做服务而得到很多乐趣的,更有在服务中看到巨大潜力而努力培养自己的服务能力的。我要说的,服务是离所有人最近的一项资源,大半我们能从服务的意愿出发,学习一点服务的技巧,掌握一点我们所想服务的群体的心理与需求,那么我们就可能获得一个不错的服务出发点。在服务的路上出发,那就一定能到达一个不会太坏的目的地。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