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世界上最大的打火机企业,最大的纽扣企业,最大规模的电视机生产公司,甚至IT领域都已经有了世界领先的企业,但是在知识服务领域,中国人是不受尊重的。
我的心结是要在未来五年内,在知识服务领域做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公司。我投资过多少公司,赚了多少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一辈子做成了一件心心挂念的事,对我来说,这是人生最重要的意义。
零点创业22年,经历了四个阶段:创业的前8年是一个以第一手数据收集为基础的专业调查公司;第二个阶段,除了调查研究数据之外,能够提供咨询解决方案;第三个阶段是实验性行动管理,也就是我们在提供解决方案的同时,和客户一起去实践;我们现在进入第四个阶段。在之前的基础上,从第一手来源数据的分析转变为多来源数据的汇集、应用管理,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带来的数据资源,与第一手数据资料的强项相结合,这是目前重点打造的。
创业以来,零点始终保持较快的成长,即便是过去两三年绝大部分同行企业零增长或者负增长的情况下,零点也保持着20%以上的增长。过去的增长和我对零点未来的信心,都基于我们有优秀的知识型员工队伍、开放的心态、获取新知的能力、全球化的视野。
奥妙之一:开放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员工,知识型员工比较好管理。主要是因为如果高管队伍或者资深研究人员有比较强的新知学习能力,有洞见,有视野,能够为员工提供支持。在知识型组织中,人们对于知识的尊重,上级、组织能够为他们提供支持,是员工从内心尊重管理者的根本原因。
零点是业内最开放的公司。在我们这个行业,零点可能是参加各种研讨会最多的公司,从国内到国际,从本行业活动到各产业论坛,我们不仅参与和发言,还都有论文提交。我们也是业内参加行业创新比赛和行业论文比赛最多的公司。我们这个行业有一个大的行业创新比赛评选叫宝洁论文奖,一共设置9个奖项,正常情况下我们拿5个奖项,而且通常包揽一等奖和特等奖。
那是不是在这个行业,我们最厉害呢?其实有的国际化公司规模比我们还大,但它们的员工不会获奖,原因在于它们不允许员工参与。员工一旦在行业赛事中获奖,立即会成为猎头追逐的目标。
的确会有少数员工被挖走,但是大部分被挖走的员工,往往在一年半左右会再回来。通常情况下,获奖的员工本身就爱好创新,到了其他公司以后,发现,新公司是非常明确的:我多给你一些钱,你老老实实待着,不鼓励你老想新玩意。习惯于零点这样一个开放的公司以后,他在新公司就觉得我窒息了我被封杀了。于是他们就会再回到零点。
我的要求就是在职的员工创造性要比较强。即便员工流动的可能增加,我们还是要以开放的方式来管理员工。事实上,我们公司在业内的流动率是比较低的,原因就在于,大家知道其他公司都不愿意开放得太多。
奥秘之二:持续学习
我们公司有一个放了高低床的加班宿舍。有一天我正好在公司,听到一个员工在说梦话,他说:这个公司好像一个学校啊。这个感觉,我觉得还挺不错。
零点留存利润中的很大一部分,用于鼓励员工海外研修和继续读学位。所有的员工,包括普通的行政人员,不管之前读过多少个学位,在公司正式工作的第二年开始,都可以再读一个学位,公司会支付3/4的学费。高管几乎都读过或者在读EMBA,中层管理者几乎都读MBA或者在职的硕士。我以前的司机初中都没有毕业,他在零点自学拿到了高中毕业证;第二步自学拿到了大专毕业证;第三步自学拿到了大专英语毕业证;第四步拿到了本科毕业证;现在他要学MBA。他从一个开车的农民工,用零点提供的学习机会,现在也进入了高管层,尽管是高管层最低的那个级别。在零点,读书是个正经事,学习本身就是对公司做贡献。
零点七八年前就开始鼓励学习。刚开始,我要说服高管们去读EMBA很困难,因为他们不太看得上EMBA,认为学校里没什么好学的。所以我就要说服他们。第一,学院派至少把理论梳理得很成体系。第二,你从来没有和老板做过同学,说话没底气,老板会说,把你们董事长喊来,意思是说,你只能汇报那么细的事情,没法跟你在一个层次上对话。
我们的副总念了EMBA以后,知道那些老板同学平常想什么问题,怎么想问题,思维的角度就和老板打通了,和客户沟通就比较靠谱了。这种靠谱对我很重要,否则接待高端客户都要我上,下面的人只能接待低端客户,我的事情就太多了。我现在可以确保,10个客户里有半个找我,其他的客户,手下就搞定了。我也就省心多了,只要负责给大家讲一讲,对待高端客户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以及最近判断经济形势的时候,需要统一什么口径。这种分工实际上比以前要合理很多,高管团队整体的高端社交能力和高端客户开发能力提升了。
我大概算了一下,公司为一位EMBA支付60万左右人民币,在正常的情况下,他读EMBA的第一年就会增加300万的项目,以纯利25%来计算,意味着我们当年就收回了学费,第二年就赚了。如果他在公司再工作5年的话,总体来说收益是递增的。所以就投入产出比来说,让副总们读EMBA是不亏的。
我们七八年前开始倡导副总读EMBA,2011年和2012年学习比较集中。回过头来看,如果我们的高管们早觉醒两年,我们的业务成长水平会比现在高很多。(未完待续)
0
推荐